小暑

《小暑金将伏》
唐.武元衡
才非谷永传,无意谒王侯。
小暑金将伏,微凉麦正秋。

小暑•简介

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,也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;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时太阳到达黄经105°时为小暑。暑,表示炎热的意思,小暑为小热,还不十分热。意指天气开始炎热,但还没到最热,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。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,需加强田间管理。

小暑•起源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六月节……暑,热也,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小也。”暑,表示炎热的意思,古人认为小暑期间,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,故称为小暑。也有节气歌谣曰:“小暑不算热,大暑三伏天。”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,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。俗话说:“热在三伏”。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,即所谓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。

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:“一候温风至;二候蟋蟀居宇;三候鹰始鸷。”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,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;《诗经·七月》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“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,九月在户,十月蟋蟀入我床下。”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,即小暑节气的时候,由于炎热,蟋蟀离开了田野,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;在这一节气中,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。

小暑•习俗

食新

过去民间有小暑“食新”习俗,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,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,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,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。据说“吃新”乃“吃辛”,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。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,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。所以,民间有小暑吃黍,大暑吃谷之说。

伏天民谚有“头伏萝卜二伏菜,三伏还能种荞麦”,“头伏饺子,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。

改善牛的饮食

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。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,据说牛喝了身子壮,能干活,不淌汗民谣:春牛鞭,舐牛汉(公牛),麦仁汤,舐牛饭,舐牛喝了不淌汗,熬到六月再一遍。

小暑•养生

炎热天气正式到来,气温明显升高,雨量也相对增多。专家建议,这个时候需要以除湿降暑为主。
冬不坐石,夏不坐木

民间有“冬不坐石,夏不坐木”的说法。暑过后,气温高、湿度大。久置露天里的木料,如椅凳等,经过露打雨淋,含水分较多,表面看上去是干的,可是经太阳一晒,温度升高,便会向外散发潮气,在上面坐久了,能诱发痔疮、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。所以,尤其是中老年人,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。

天热要喝粥饮食忌过量

酷暑时节,人们更应通过适当的食疗来改善对高温天的不适。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,用荷叶、扁豆、薏米、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,或甜或咸,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。
夏季炎热,一些市民习惯坐在路边吃大排档,喝酒纳凉,不知不觉就吃多了喝多了,这很容易伤及脾胃。营养师李娟娟表示,进入小暑后,不应多食、过食、大食、嗜食、暴食,否则,脾胃易受伤。

露宿不可取易得风湿病

暑期,很多人纷纷开始准备露营。但专家指出,小暑节气起居要定时,露宿并不可取。此节气中,气温高湿度大。在此节气中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,如椅凳等,表面看上去是干的,可是经太阳一晒,温度升高,便会向外散发潮气,可能诱发痔疮、风湿和关节炎等病症。
出汗后不要立即冲凉

在小暑节气,人们生活中要注意一些误区。如夏天出门一趟就汗如雨下,回到家后往往喜欢直接来一场冷水浴。但由于人在阳光下吸收了大量的热量,如此“快速冷却”,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,引起高热,使人头晕目眩,重者还可引起休克。